01 第七批国采进度延迟
有知情人士向赛柏蓝表示,第七批国采原计划是3月之前发布集采文件,目前已经进入4月,仍未见下一步动作,与此前安排相比,进度延后了约两个月。
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如果3月之前顺利发布集采文件,根据原定安排,4-5月第七批国采就能进入结果发布阶段。往前推算,第六批国采(胰岛素专项)去年11月开标,刚好符合一年两批次,半年一次的集采开展进度要求。
至于后续的集采进度,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现阶段上海疫情持续进展,尚难以预测。
前6批国采均是在上海联采办的组织下,竞标药企从全国各地赶赴位于上海市的指定开标地点现场开标。如果第七批国采仍然采取在上海现场开标的形式,受疫情影响,短期内可能性不大。
目前上海疫情还在高位运行,形势极其严峻。
今日(4月5日)上午,上海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发言人表示,3月以来,上海本轮疫情总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7.3万例。昨日(4月4日)上海新增阳性感染者首次超过1万例,总数达13354例。
截至2022年4月5日6时,上海市有13个中风险地区。待检测、复核、人员转运和相关分析研判工作完成之前,上海全市将继续实施封控管理,除因病就医等外,严格落实“足不出户”。
针对第七批国采的后续开标工作,也有行业人士认为或采取线上报价的形式。不过,其进一步对赛柏蓝表示,日前,广东密集开展多轮药品集采的报价均是通过线上展开,线上报价的技术要求不高,关键是加密问题,国采由于涉及企业众多、影响范围广大,如果出现报价期间的信息泄漏,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确实,回看过去几轮国采,在报价期间均进行严格的人员进出和信号管制,也是为了保证开标过程的公平公正。
其实,在集采碰上疫情的大背景下,疫情防控已经成为了参标企业不得不持续关注的问题——第三/四/五/六批集采文件就规定,“根据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申报信息公开日前 14 天有中 高风险等级地区旅居史的人员,不得作为企业代表参与申报。”
02 不排除有新的变化
据赛柏蓝梳理,第七批国采从目录流传已经过去了接近3个月的时间。相信符合竞标资质的药企也在紧张地等待中。
第七批国采,共纳入58个品种,其中28个为注射剂,涉及市场规模达350亿元,超过10亿的大品种约18个——如奥司他韦、阿法替尼、美托洛尔、依达拉奉等。
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满足参与条件的药企已经在200家左右,其中外企29家。随着开标进度的延后,或为更多国内药企的进入进一步争取时间,届时竞争或更加激烈——一个品种的竞争企业数量,既影响着入围企业家数,也左右着竞争企业的报价策略和降幅预期。
赛柏蓝梳理后发现,1月21日,业内开始流传第七批集采目录;宁夏、山西、四川等地发布文件宣布,第七批国采于1月26日启动报量,2月16日24:00点前提交相关药品采购需求量数据;2月17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通知,正式宣布2月18日起,联合采购办公室将开展第七批国采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随后,多省跟进发布通知,要求在2月25日17:00前完成相关药品采购需求量审核工作。
自2月18日之后,第七批国采未有官方进展。
根据带量采购的常规进度,在采购需求量审核上报后(2月25日之后),将进入集采文件公布、开标、发布拟中选结果、确认正式中选结果及落地时间等阶段。
目前,针对第七批国采,除覆盖品种和基本稳定的报价规则之外,竞争格局,以及更细化的规则仍有不确定性。
上述人士对赛柏蓝表示,其实每一次国采规则都有小幅的更新,具体到第七批国采,除了之前流传的1+3原则,也有消息认为中选企业供应省份可能有变——由每省一家企业中选,改为每省供应企业不止一家。
如果上述规则成真,保证供应的重要程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事实上,在国采常态化、提速扩面的同时,质量、供应确实成为了上海联采办点名最多的问题。
3年多的时间,经赛柏蓝统计,共3个品种、3家企业在中选后出现供应和质量问题——分别是美国Celgene Corporation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华北制药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和圣济堂的格列美脲片。
当单家企业供应不及时时,个别省份的医疗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现行的国采中选企业供应省份确认程序为:企业根据各自的顺位依次选择供应地区,每次选择一个,直至所有地区选择确认完毕。除中选企业在选择省份出现严重失信和不履约的问题,被选省份不能拒绝被选择。
03 集采规则的变与不变
截至目前,五批化药集采的规则稳定在全国参与,最多允许10家企业入围,具体如下:
满足1.8倍的熔断机制、大于等于50%的降幅以及单位可比价小于等于0.1元的三个条件之一,仍然是企业获得拟中选资格的条件。
全国参与,最多允许10家企业中选,4家及以上企业中选的品种采购周期为3年(1家或2家,1年;3家,2年;4家及以上,3年),4家及以上中选的共享约定采购量的80%(1家中选50%,2家中选60%,3家中选70%)。
2018年12月至今,国家集采针对化药共开展了五批,218个品种中选,平均降幅最小在50%,最大在59%,而最高降幅均在90%以上。
集采的规则设置一般围绕着价格降幅、产品供应、企业资质等维度展开。
从前几批的实践来看,竞价规则因为有效一直相对稳定,保证供应的规则则在持续优化中——增加中选企业数量;加强违规名单、失信评级在药品集中采购领域的应用;执行备选机制(当中选企业无法及时供应医疗机构采购需求的时候,所在省份可启动备选企业选择程序)。
日前,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也指出,以往带量采购为快速挤压药品价格的 “水分”,存在一定“低价优先”的现象,这也导致部分企业盲目投标,中标后又由于利润被压低和突如其来的产能压力,出现断供。
陈金甫强调,带量采购不追求最低价,也坚决反对跑步竞价,规则的设计是为了实现价格合理调整,企业公平竞争。
今年1月10日,国常会提出,今年年底前,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在2月11日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陈金甫进一步明确,今年将指导地方根据临床需要,围绕大品种和常见病,查漏补缺进行推进,力争每个省份开展的省级集采品种能够达到100个以上。
短期来看,集采要一年两批,长期来看,到2025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要达到500个,综合疫情等突发因素的影响,药企仍要把握好集采的进度与可能的变化。
(文章来源:赛柏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