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停产、物流受限、财税核查、带量采购国内乃至全球原料药供应紧张……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下,医药行业的发展步调在很大程度上被打乱。而在此背景下,一批中小型的企业也终于扛不住压力,面临或正在经历倒闭、破产危机。疫情尚未结束、现金流普遍吃紧、监管政策趋于严格的这样一个特殊时间,会是医药企业大洗牌的关键年份吗?哪类药企面临最大危机?
从规模来看,这些企业均属小规模企业。首先是注册资本普遍较低,其中不乏注册资本仅为50万、100万之类的企业;其次是人员数量较少,大量企业人数或是未披露状态,或是公示在50人以下。
从公司业务类型来看,CSO公司和商业公司基本是破产或拟注销公司的主流。大量的企业为“某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或“某某医药咨询有限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扮演的是CSO的职能;除此之外还有类似“某某药材公司”“某某医药公司”等,从业务来看,大量属于地方的小型医药商业公司。除此之外,原料药也是在进行洗牌优胜劣汰的行业细分领域。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江苏、安徽等地,是注销医药相关企业数量较多的省份。当然一定程度上这也和上述地区本身注册公司相对较多可能有密切关系。
那么,从数量上来看,这些经营状况存在异常的公司,到底算多还是少?
事实上如果将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医药行业并非是相关情况数量最多的行业。例如房地产行业,2020年至今破产重整的企业已经有348家,注销备案的企业为684家,处于拟注销状态过程之中的企业则多达2682家,从数量上来看,均多于医药行业。
而从医药行业内部的公司变化情况来看,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信息,截至发稿时,我国拥有药品生产企业8074家,药品经营企业608170家,从数量上来看,医药行业的倒闭危机似乎并没有预期来得那样猛烈和严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小散乱”医药企业将随着时间被逐渐淘汰出局,这也注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什么样的企业最危险?
疫情总有终点,严峻的市场环境也终将过去,但是,医药行业的政策风向和洗牌无疑一直在动态调整。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观察到以下类型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首先是医药商业公司。显然,从近两年的破产的医药企业类型趋势,医药商业公司成为了主力。另外,根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文件中指出,未来将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并且未来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这也意味着,“一票制”正在加速落地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会有更多中小型医药商业公司受到生存挑战。此前,在政策指出将全面推行“两票制”的2016年,加之行业政策的组合拳影响,粤北最大医药公司广东为尔康医药有限公司在两个月后宣布公司解散倒闭。另有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8年上半年,河南有近100家小规模药品流通企或倒闭或被收购。
另外,缺乏财税合规处理能力的药企也将面临挑战。2019年6月~8月,77家药企接受了财政核查,引起行业人心惶惶,个中缘由其实都很清楚,虽然到目前为止未出明确的检查结果,但后续效应已经开始。2019年8月14日,公安部副部长亲自部署开展,在全国范围实施“百城会战”打击涉税犯罪专项行动。根据已立案查处的涉税案件来看,医药、石化和废旧物资行业成为打击的重点。未来,财税不合规的药企有可能面临冲击。
虽然中小企业容易受到洗牌打击,具规模的药企也可能陷入“黑天鹅”危机。例如“疫苗事件”的主角长春长生生物,企业已在2019年6月被申请破产清算,近日更有消息称,长春长生生物已开始陆续拍卖资产。涉财务造假的康美药业也成为过去一年行业关注的热点,根据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康美药业在2016年~2018年期间均涉嫌存在财务造假行为,涉嫌通过仿造、变造增值税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通过伪造、变造大额定期存单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达291.28亿元,累计虚增货币资金886亿元。并对康美药业处以60万元的罚款,相关责任人面临罚款和终身禁入证券市场的惩处措施。
最后则是在带量采购中失去市场资格的企业。在2020年初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实现常态化运作,以此为突破口推动“三医联动”改革。显然,在未来药品、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将进入常态化阶段,品种和范围都将逐步铺开,在这种趋势下,业绩依靠单品种或者可能纳入采购范围的产品占比较大的药企生存将承压。
|